伟德国际1949(中国)官方网站

XML 地图

党建群团 >  群众路线

南仁东:22年逐梦之旅铸就“天眼”
发布时间:2018-10-31 17:06:49   来源:上观新闻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

大到可以直抵苍穹。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

久到可以终其一生!”



“22年来,南老师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国之重器,成就了一个国家的骄傲;22年后,‘中国天眼’已敏锐捕捉到9颗新的脉冲星,实现了中国望远镜零的突破!”1月5日上午,已故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师弟、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副经理彭勃在上海科学会堂讲到这里,沉默良久。他拭去泪水、调整情绪后,作完了报告,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南仁东生前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被誉为“天眼之父”。他主导提出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望远镜的梦想。去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11月,中宣部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日,南仁东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沪举行,深深打动了现场听众。

放弃日本高薪回国逐梦

“南老师在他人生最后的22年,只干了一件事,实现了一个梦想,就是建成直径500米、世界最大、最为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用生命铸就世人瞩目的‘中国天眼’。”中科院北京分院业务主管韩博说。

22年逐梦之旅源于爱国情怀。1993年,南仁东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与会外国科学家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宇宙讯息。他一听就萌生了一个梦想:中国要在宇宙探索中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建设500米左右口径的大射电望远镜。然而当时,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很多专家觉得,中国建500米口径望远镜近乎痴人说梦。

可是一年后,在日本担任客座教授的南仁东放弃优厚的薪酬和工作条件,回到了祖国。有人计算过,那时他在国外一天的报酬,竟相当于他在国内一年的工资。但在他眼里,国外高薪的分量,远不及让祖国在科技领域“领跑”世界的梦想。

从1994起,当时年近50岁的南仁东开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他大胆提出,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因为那里群山环绕,可以有效阻挡电磁波干扰,而且能节省大量土建成本。

2016年9月25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FAST在贵州平塘县大窝凼落成启用。它的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不仅在尺寸规模上创造了世界纪录,而且在灵敏度和综合性能上也登上了世界之巅。“令人痛惜的是,南老师让中国睁开‘天眼’后,却闭上双眼离开了我们。”韩博叹道。

为选址走遍我国西南大山

彭勃和南仁东都是中科院院士王绶琯的学生,又因“中国天眼”成为22年的工作搭档,亲历了从选址到预研、再到建设竣工的全过程。

22逐梦之旅充满艰难险阻。选址阶段,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几乎走遍了我国西南的所有大山,踏遍了大山里的所有洼地。“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村寨,南老师去了;一些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的山路,南老师去了;一些从未有人踏足的荒野,南老师也去了。”

那时,选址团队平均年龄是30多岁,而南仁东已年过五旬。山上道路陡峭湿滑,他干脆手脚并用地攀爬。有一次,选址团队要爬山去看一个洼地,正好下着大雨。同事们都劝他,年纪这么大,别上去了。可他执意要去,没想到攀爬时脚下一滑,一下子滚了下去。周围全是悬崖峭壁,幸好有两棵小树挡住了他。这样的险情,整整伴随着南仁东12年。

在实地勘察80多个洼地后,他终于带领团队找到了建设FAST的最佳台址——贵州平塘县大窝凼。

“战术型老工人”精益求精

比选址更难的,是技术攻关。“我常常感到愧疚,如果我们不这么‘折腾’他,是不是师兄不会走得这么早?”彭勃说的“折腾”,是指在FAST概念酝酿期,一些科学家提出一种“主动变形反射面”技术,能让不会动的望远镜动起来,从而更灵活地观测宇宙。看了彭勃递来的这项技术方案后,南仁东说:“你给我找了一个‘大麻烦’,把我逼得没有退路了。”

当时,FAST团队已经设计了许多新技术。如果还要在8座“鸟巢”那么大的洼坑里,铺满每一片都能动的镜片,难度之大、风险之高,可以想象。然而,为了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望远镜,南仁东揽下了这个“大麻烦”,最终带队攻关,使其成为FAST三大创新点之一。

22逐梦之旅需要精益求精。报告团多名成员介绍,南仁东自称“战术型老工人”,不但是天文学家,而且懂工程工艺。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后,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退了回去。对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怎么还懂土建?后来他们才知道,南老师是“战术型老工人”,不懂岩土工程的他,用一个月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并很快掌握了许多门道。

这方面的特长,与这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有关。他从清华大学毕业时,恰逢“文革”,于是下乡接受再教育,在无线电厂做过收音机、电视机,还在工厂里做过工匠。这段坎坷的经历,丰富了他的工艺技术储备和人生阅历,培育了他精益求精、真诚质朴的品格。

报告团成员说,南老师是一个通才,工程上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人们都会找他商讨解决之道。他还身先士卒,长期呆在施工现场,睡工棚、跑工地、爬高塔,叫得出许多工人的名字。

而今,斯人已逝,但这位“老工人”科学家把国之重器留给了我们。运行至今,“中国天眼”已探测到数十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9颗新脉冲星得到国际认证,震动了国际天文学界。“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可以终其一生!”采访过南仁东的中新社记者张素动情地说。报告会结束后,多名青年科研人员表示,他们要以南老师为楷模,心中有梦、勇敢逐梦、坚毅筑梦,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1949   陇ICP备17002353号-6    联系方式:0931-6830123  网站地图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