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9(中国)官方网站

XML 地图

党建群团 >  两学一做

李保国:太行山上新愚公
发布时间:2018-10-30 17:46:31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李保国被誉为“太行新愚公”,扎根山区35年,“种”出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享誉全国的品牌农产品,“建”起了前南峪、葫芦峪等山区综合开发治理的样板,累计带动贫困山区增收58.5亿元、10万群众摆脱贫困,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58岁。

李保国逝世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在神州大地引起热烈反响,河北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李保国精神的热潮。

人物档案



李保国,1958年2月出生,河北武邑人。

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05年1月获得中南林学院森林培育学博士学位。

1981年至1996年,李保国与课题组的同事们扎在邢台县前南峪村,将穷山村变成太行山区的璀璨明珠。

1996年至2003年,李保国常年吃住在内丘县岗底村,创出了国内驰名的“富岗”苹果品牌。

1999年开始,李保国在临城县城北的狐子沟开辟了治理战场,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创建了我国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

2016年4月10日在保定逝世,享年58岁。

足迹踏遍太行山水 用技术让贫困山区换新颜

岗底村的苹果熟了,村民们最想与之分享喜悦的那个人走了。

10月下旬,冀中南太行山区内丘县岗底村3500亩苹果进入采摘期。一个个红彤彤、水灵灵的苹果都与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紧密相关,因为他,岗底村的苹果有了全国驰名的“富岗”品牌。李保国因病逝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了“第二故乡”岗底村后山上。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清晰地记得,1996年,内丘县岗底村遭遇洪灾,一片狼藉中,李保国把家搬到了岗底村。

1996年至2003年,李保国为了研发无公害苹果栽培配套技术,常年吃住在岗底村,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上山用黑光灯测报虫情,夜间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开发了富岗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生产的“富岗”无公害优质苹果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2007年被指定为2008奥运会指定果品。此项技术带动了河北省优质苹果产业的大发展。

如今,李保国和村民一起在冀中南太行山区建立起的优质苹果生产带,带动周边10个贫困村10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500元。

在人才纷纷涌向繁华大都市时,李保国却哪里穷往哪里钻,哪里苦往哪里去。

在到岗底村之前,1981年至1996年,李保国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与课题组的同事们在邢台县前南峪村一待就是15年。他们用理论和技术,将干旱山地种上了苹果、板栗、核桃等高效经济林木,使穷山村成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并获得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提名奖。

前南峪村民们在村口竖起了碑,上面刻着李保国的名字和事迹。

1999年开始,李保国的战场又转移到了临城县城北的狐子沟,这里是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他带领课题组成员确立开发策略,选种了早实薄皮核桃。经过10年时间,使过去的荒岗变成了“摇钱树”,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指导治理荒山3万多亩,创立了我国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

一个个山村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李保国成了村民们心中的“大恩人”。

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毕生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

2016年12月23日,由河北省文明办和本报主办的2016“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出炉,“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榜上有名。

评委贾玉英认为,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把一个个山沟变成了最绿的地方。带动十万农民创业,他就是让生命与使命同行,责任与生命至上,用生命铸就感动,铸就精彩,铸就丰碑。

35年来,李保国一直从事经济林栽培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9门课程,先后主持完成《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教材的编写工作。

他坚持把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长期的科研和实践经验,使他能够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他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河北农大林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郭芳告诉记者,李老师将山区治理开发的知识和技术,都传授给了学生和村民们,他将科研和技术根植于一线贫困山村的精神影响着同学们。脚踏实地、潜心科研、不惧艰辛、贡献价值,他们会将这种精神继续传承。

李保国毕生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足迹踏遍河北山山水水,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研发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等优质品牌产业化技术。获得“河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出版专著(含教材)5部,发表论文240余篇。

通过推广自己的先进成果,李保国先后培育了众多山区开发先进典型,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826万亩,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告诉记者,她现在只有回到那些山村基地才会有“回家”的感觉。“一个合格的务林人,最好的归宿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果园里、在大山上。保国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我还得继续写。”

踏着足迹继续前行 数万人争做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教授去世后,他的事业并未停止。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成员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行走在太行山道路上。

2016年5月4日,河北农大在全省首家发起成立了“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当年,河北农大共组建“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分队26支、小队122支,对接帮扶河北省贫困村105个,涵盖动物养殖、经济林栽培、区域规划、山区治理、产业经济发展等88项帮扶项目。迄今为止,“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直接参与师生近6万人次,平均每年深入贫困村走访3000多人次。

“到了年底,就可以品尝到我们的柿子果酒了。”2017年12月13日,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敖常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前不久,记者接到敖常伟教授打来的电话,“柿子果酒已经装瓶了,欢迎你过来品尝。”

作为河北农大“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成员,2017年9月份,敖常伟将研发的技术成果带到了保定市顺平县台鱼乡北康关村,期望乡亲们每年不再为柿子的销路发愁,提高柿子的附加值,让这个偏远又荒凉的山村富起来。

2018年9月7日,李保国教授的爱人郭素萍再次“回家”了,她回到内丘县岗底村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果农讲授苹果管理技术。“沿着保国的路走下去,如果说有点儿私心的话,那就是只有走在山区的果园里,走在太行山上,才会觉得保国没有离开,还在我的身边。”郭素萍说。

(燕赵都市报驻保定记者李连成 通讯员师春祥)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1949   陇ICP备17002353号-6    联系方式:0931-6830123  网站地图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