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9(中国)官方网站

XML 地图

党建群团 >  两学一做

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
发布时间:2018-10-23 17:45:17   来源:搜狐网吧  



1911年12月,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正直、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受这个家庭影响很大。钱学森的祖父是杭州经营丝绸的商人,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后家境没落。钱学森的父亲是这位没落丝商的第二子。钱学森生前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学森的父亲叫钱均夫,是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之32代孙,祖籍浙江杭州,幼年就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早年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在腐败的清王朝日趋没落之时,他怀着救国之志,四处寻找着救国奇术,济世良方。他曾东渡日本学习,目的是学成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10年,钱均夫回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钱学森少年儿童时代,父亲教育传承给他的,是一颗爱国心。儿童时代,父亲就经常给钱学森讲爱国志士仁人的故事,引导他长大后为国家做出贡献。钱家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故事:1935年,钱学森准备赴美留学时,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在钱学森出国登船之际,钱均夫送儿子一张纸条,上写道: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父亲这些话核心意思是告诉他,要为振兴中华而学。钱学森把这些话牢记了一辈子。他在父亲钱均夫爱国思想的熏陶下,决心以科学技术复兴中华为己任。

钱学森父亲一生进步。他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不进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曾在原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来他看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华民族富强,转而拥护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之际,他没有去台湾,而是留在大陆为祖国做事。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他也教育钱学森要追求进步。1949年的圣诞节前夕,他给钱学森写信,告诉他: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神勇之师,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入城后,不打扰市民,夜宿街头。上海的百姓没有不竖起大拇指夸赞的。父亲在信中还特别告诉他,如今,在上海,已不再有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事,上海的面貌大大改变,整个中国的面貌也在大大改变。父亲在信的末尾嘱咐他,接到这封信后,应及早回归故里,以便把他的特殊才能贡献给人民,贡献给国家。钱学森爱国、追求进步,与父亲对他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说到家庭对钱学森的影响,不能不说到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叫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因其父很欣赏钱均夫的才华,便把她许配给钱均夫。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聪颖过人,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她心灵手巧,富有想象力,尤善针带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可称之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钱学森在回忆母亲时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传。”

钱学森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特殊的聪慧,有惊人的天赋。这一点,或许来自父亲、母亲的遗传基因。

幼时的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特强,3岁时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等。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周围邻里一传十、十传百,都说钱家出了个“神童”。

但是,一个人,只是聪明而不努力,也终将一事无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是刻苦学习,努力奋斗。这一点,钱家父母均给予钱学森以正面教育,并且为小钱学森做出了榜样。刻苦学习加上少有的聪慧,使钱学森从小学习就特别突出。他3岁时随父母到北京,也随父母学习中国经典著作。聪明的他对父母所教大量中国经典著作,能倒背如流,而且可以用心算加减乘除。在学习中,他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期。4岁时,母亲亲自教他。她总是采取启发教育。她给幼小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读书习惯。5岁时,钱学森能读《水浒传》并且深为书中英雄感动,向父亲提出长大也要当英雄。父亲说:“你也可以当英雄,但必须好好读书,学习知识贡献社会。”6岁时,父母送钱学森进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前身)读初级小学。读小学时,钱学森就表现出善于思考的特点。小学生折纸飞机投着玩,钱学森经过思考,改进了折法,总是比别人投得远和准。1922年,他进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小读书。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进学校读书的钱学森,从小就十分努力。他学习方面舍得下功夫、用力气。在学习中,搞不懂的,他就认真思索,请教老师,弄懂后还要举一反三。他善于找出学问中的难点重点,把很大精力放在掌握难点重点上。他理解力很强,无论文史、数理化,很多别人要经过很长时间学习才能理解的,他很快就理解了。但他决不满足于这一点,而是反复学习,加深理解。在课堂上,他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在课外,他也抽时间学习。别的孩子去玩了,钱学森却手不释卷,经常夜间读书到很晚。但是他却从不死读书。他和当时的学生一样,爱好体育运动。他回忆,当时师大附中对考试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学生临考试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如果通过死记硬背、急功近利获得高分,同学们反倒瞧不起。父亲也引导他全面发展。钱学森在老年时回忆说:

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感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读小学、中学时,父亲经常带钱学森去北京郊区郊游,培养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他读高小时爱上了书法,父亲也支持他。

对钱学森一生影响较大的是他的岳父蒋百里和妻子蒋英。蒋百里是近代中国军事家,被誉为“现代兵学之父”,曾任国民政府保定陆军学校校长。蒋百里追求进步、立志救国、做事务实、为人开明、富有爱国心,这些对钱学森影响是很大的。说到对钱学森人生的影响,要提到在他选择事业目标时蒋百里对他的帮助。据钱学森生前回忆,他1935年赴美,需要选定专业。他原本读的是航空工程专业,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但父亲钱均夫回信说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还是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为好。钱学森则告诉父亲,中国在飞机制造领域与西方差得太多,只有掌握航天理论,才有超越西方的可能。由此父子俩争执不下。蒋百里得知钱家父子的分歧,找到老友钱均夫说:“你的想法落伍了,欧美各国的航空研究趋向工程、理论一元化,工程是跟着理论走的。”钱均夫听了这番话,终于应允儿子继续学航天理论。钱学森如释重负,从此对蒋百里感激不尽。

钱学森与蒋英1947年在上海结婚。婚后,蒋英不仅无条件地给予钱学森事业支持,还深明大义,鼓励、帮助钱学森冲破阻挠回国工作。钱学森回国后,蒋英承担了家庭和子女教育等一切事务,为钱学森解除了后顾之忧。1991年,在中共中央为钱学森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钱学森特别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和蒋英结婚44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在1950年到1955年美国政府对我迫害期间,她管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她与我的专业相差很远,但,正是由于她为我介绍了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

钱学森青少年时代受到父母的正确教育,使他正直、爱国、进步、全面发展。可以说,知识分子家庭,对钱学森人生走向辉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节选自《国家荣光:应该被永远铭记的共和国灵魂人物》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1949   陇ICP备17002353号-6    联系方式:0931-6830123  网站地图
XML 地图